中国“双碳”目标的计量与标准化:国家行动方案解读

元描述: 本文深入解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分析了方案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并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探讨了“双碳”目标下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引言: 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征程中,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衡量碳排放、评估减排成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保障。2024年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也为未来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指明了路径。

“双碳”目标下的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双碳”目标下,标准计量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重大。它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以下方面的支撑:

1. 准确评估碳排放: 标准计量体系能够为企业、项目、产品提供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为碳排放监测、统计和核算提供可靠依据。

2.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标准计量体系能够促进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低碳技术和产品提供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3. 完善碳市场机制: 标准计量体系能够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可靠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和计量技术支撑,为碳交易价格的合理制定和市场运行提供保障。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标准计量体系能够推动我国在碳减排领域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走向国际领先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解析

该行动方案明确了“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方案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快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

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具体而言,方案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 行业覆盖: 将重点行业拓展到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多个领域,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
  • 标准类型: 除了碳排放核算标准外,还将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为碳排放核算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 目标导向: 强调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将标准研制与碳市场发展紧密结合,为碳市场提供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2. 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

方案要求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

  • 产品碳足迹标准: 将制定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原则、方法和数据质量要求,为不同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
  • 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 将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并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为重点产品提供明确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促进产品绿色低碳发展。

3. 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

方案指出要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项目碳减排标准: 针对不同的减排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碳减排量核算标准,为项目减排量的核算提供统一标准。
  • 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将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为自愿减排项目提供统一的方法学标准,促进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4. 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

方案强调要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碳减排技术标准: 将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推动降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 碳清除技术标准: 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为碳清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标准规范。

5. 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

方案要求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能耗限额标准: 将修订提高重点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推动企业提高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节能配套标准: 将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为能效提升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6. 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

方案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工业通用设备、制冷和供暖设备、办公设备、厨房电器、照明器具产品能效标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范围,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将高压电机、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能效标识管理,研究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识实施细则。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能效标准更新: 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现有产品能效标准,提升产品能效水平。
  • 能效标准扩展: 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范围,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推动新兴领域产品的能效提升。

7. 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

方案指出要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要求,研制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回收拆解标准: 将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促进废弃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 循环利用标准: 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强新能源产品设备的循环利用。
  • 绿色设计标准: 将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推动产品绿色化设计和生产。

8. 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

方案要求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在消费品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品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纸和纸制品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团体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将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的认证和推广。
  • 绿色产品标准扩展: 将在消费品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品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扩大绿色产品评价范围。

9. 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方案提出要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将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为碳排放核算和碳监测提供更准确的量值支撑。
  • 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将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确保碳排放数据的溯源性和可靠性。

10. 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

方案要求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 碳计量仪器研制: 将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提升碳计量仪器的技术水平。
  • 国产CEMS评价: 将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推动国产碳计量仪器的应用和推广。

11. 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

方案提出要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推动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强化碳核算数据优先来源于计量器具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鼓励企业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按照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需求,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实测验证平台。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碳计量器具配备: 将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推动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和应用。
  • 数据来源规范: 将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强化碳核算数据优先来源于计量器具的要求,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
  • 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 将鼓励企业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提升碳数据管理水平。

12. 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

方案要求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计量不确定度研究: 将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提高碳排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将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碳排放监测的技术水平。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计量技术研究: 将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计量支撑。

13. 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方案要求推动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天然气排放因子实测研究等,在火电领域研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准装置,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将推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核算和碳监测的精度和一致性。
  • 直测方法与核算法比对: 将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验证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烟气排放监测校准装置: 将在火电领域研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准装置,提高烟气排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4. 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

方案提出要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 将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为碳计量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 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 将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

15. 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方案要求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 将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完善碳计量技术体系。
  • 计量审查规范: 将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为碳计量审查提供标准规范。
  • 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 将编制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规范碳计量器具的配置和管理。

16. 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方案要求组织各地区对建筑建材、石化化工、能源、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能源计量审查: 将组织各地区对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
  • 能源计量管理水平提升: 将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为节能减排降碳提供计量保障。

行动方案的保障措施

方案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1. 加强统筹协调

方案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2. 强化宣贯培训

方案要求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在企业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氛围。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以及专门的计量、标准化人员。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

3. 开展先行先试

方案要求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引导企业应用先进减排技术,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到2025年建设100家试点企业和园区。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碳计量要求,在山东、浙江等地组织200家以上企业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

4. 加大经费支持

方案要求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5. 深化国际合作

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中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

常见问题解答

1. “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有什么关系?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准确评估碳排放、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而标准计量体系能够提供准确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应用、为碳市场提供可靠的支撑,因此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

2. 行动方案中提到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是指什么?

“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是指面向企业、项目、产品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实现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为不同层级的减排工作提供标准规范。

3. 行动方案中提到的“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有何意义?

“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可以探索和推广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模式,积累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4. 如何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

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需要制定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建设任务,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提升碳计量技术水平,为全国碳计量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5. 行动方案中提到的“国际标准提案”是指什么?

“国际标准提案”是指我国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的一批国际标准提案,旨在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标准走向国际领先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

6. 行动方案中提到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是指什么?

“绿色设计标准供给”是指制定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推动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环保因素,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品绿色化设计和生产。

结论

《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方案明确了未来两年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