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正式开考。教育部官网此前发布消息称,据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这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自2015年来首次下降。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近十年来可谓是一路“狂飙”:2015年为165万,2017年达到201万,2020年飙升至341万,2023年达到峰值474万。持续火爆的考研热突然踩下“刹车键”,自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一些考生无奈地表示“分数越卷越高”“录取率越来越低”“真卷不动了”。多年来居高不下的热度无形中将录取率压低,考研变得越来越难,“卷不动”是一定程度上的现实反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在面对工作还是考研这一关键选择时,毕业生们的考量正逐渐回归理性。“有了硕士学位可能会让我往后就业更有竞争力,但如果研究生毕业后学历贬值呢?”
不可否认,增加就业竞争力是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关键。要不要用时间成本、学历光环来为就业“加码”,这几乎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算的一笔账。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用人单位持续更新的用人标准,“双非”高校的研究生学历就业优势下降,这就倒逼一些毕业生从自身的角度进行更为慎重的思考,即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找工作,那么研究生学历的“性价比”到底高不高?“卷学历”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机会是否比“卷学历”更靠谱?
除了研究生学历“含金量缩水”,激烈竞争背后的机会成本与考研预期收益并不平衡的现实原因之外,研究生毕业标准不断提高、毕业越来越难,也让学生的报考选择更为审慎。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前移质量检查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等要求。“严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让“混学历混文凭”越来越难,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更理性更客观的评估,避免盲目报考,逐渐成为考生的一种共识。
无论是考研热还是考研降温,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是相同的:更好地就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考研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就考生角度而言,科学审视自身实际和现实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求学观,做出最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性选择,不盲目不跟风不逃避,是现实与理性的双重呼唤;就社会层面而言,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让他们可以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各显身手各美其美,是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良性表现,也是各界需要持续探索推动的发展命题。